微信掃碼
不僅是專業的導購
還是聊車的好伙伴
微信掃碼
不僅是專業的導購
還是聊車的好伙伴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冷藏車的分類、要求、降溫和保溫性能、機械制冷機組和試驗方法。
本標準適用于采用已定型汽車整車或二類底盤基礎上改裝,裝備機械制冷機組,道路運輸易腐食品
與生物制品的冷藏車,冷藏半掛車參照此標準執行。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
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 1589 道路車輛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
GB 4785 汽車及掛車外部照明和信號裝置的安裝規定
GB 7258 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
GB 11567.1 汽車和掛車側面防護要求
GB 11567.2 汽車和掛車后下部防護要求
GB/T 17350 專用汽車和專用掛車術語、代號和編制方法
GB/T 21145-2007 運輸用制冷機組
3 術語和定義
GB/T 17350中確立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易腐食品 perishable food
需要一定的溫度條件下儲存、運輸,溫度條件不滿足時易腐敗變質的食品的總稱。
3.2
生物制品 biological product
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等生物學技術制成的免疫制劑或有生物活性的制劑??捎糜诩膊?BR style="FONT-FAMILY: ">的預防、診斷和治療。
3.3
機械制冷機組(以下簡稱制冷機組)Mechanical Refrigeration Units
一種機械式制冷系統, 用以運輸途中貨物的溫度控制,主要包括:壓縮機、動力裝置、風冷冷凝
器組件、風冷蒸發器組件、制冷管路及電氣、控制系統等。
3.4
行駛溫度記錄儀 travelling temperature recorder
在車輛行駛過程中,能夠測量或自動記錄冷藏車廂內溫度并保存數據的裝置。
3.5
漏氣倍數 air leakage ratio
漏氣倍數用來衡量車廂的氣密性能,由公式(1)確定:
式中:
L——漏氣倍數,h-1;
V——標準狀態下的漏氣量,m3/h;
VX——車廂的容積,m3。
3.6
總傳熱系數 the overall coefficient of heat transfer
總傳熱系數用來衡量車廂的隔熱性能,由公式(2)確定:
式中:
K——總傳熱系數,W/m2•K;
W——是一個平均表面積為S的車廂在連續試驗過程中,要保持平均內部溫度θi和平均外部溫度θe
的絕對差值Δθ所要求的總熱功率,W;
S——廂體的傳熱面積,m2;
Δθ——車廂內外溫差,K。
3.7
傳熱量 the hot loss through the walls
傳熱量由公式(3)確定:
式中:
Q——傳熱量, W;
K——總傳熱系數,W/m2•K;
S——廂體的傳熱面積,m2;
Δθ——車廂內外溫差,K。
3.8
廂體的傳熱面積 the mean surface area of the body
廂體的傳熱面積由公式(4)確定:
式中:
Si——車廂內表面積,m2;
Se——車廂外表面投影面積,m2。
3.9
車廂內外溫差 the absolute differrence between the mean inside temperature and the mean
outside temperature of the body
車廂內外溫差由公式(5)確定:
式中:
θi——車廂內平均溫度,車廂內部各溫度測量點測量溫度的算術平均值,K;
θe——車廂外平均溫度,車廂外部各溫度測量點測量溫度的算術平均值,K。
3.10
車廂壁的平均溫度 the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walls of the body
車廂壁的平均溫度由公式(6)確定:
式中:
θ——車廂壁的平均溫度,K;
3.11
客廂式冷藏車
裝備有整體封閉結構車廂(與駕駛室連成一體),采用三類底盤或整車改裝的冷藏車。
4 分類
4.1 運輸易腐食品的冷藏車分類
當環境溫度為303K時,按冷藏車車廂內平均溫度保持的溫度范圍,將運輸易腐食品的冷藏車分為6
類,分類見表1。
表1 運輸易腐食品的冷藏車分類
冷藏車類別 |
A |
B |
C |
D |
E |
F |
車廂內平均溫度θi |
285K-273K |
285K-263K |
285K-253K |
≤273K |
≤263K |
≤253K |
當環境溫度為303K時,按冷藏車車廂內平均溫度保持的溫度范圍,將運輸生物制品的冷藏車分為2
類,分類見表2。
表2 運輸生物制品的冷藏車分類
冷藏車類別 |
G |
H |
車廂內平均溫度(θi) |
281K~275K |
≤253K |
5 要求
5.1 整車
5.1.1 冷藏車的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應符合GB 1589 的規定。
5.1.2 冷藏車的行駛安全要求應符合GB 7258 的規定。
5.1.3 冷藏車的外部照明及光信號裝置的安裝要求應符合GB 4785 的規定。
5.1.4 冷藏車側面防護裝置應符合GB 11567.1 的規定,后下部防護裝置應符合GB 11567.2 的規定。
5.1.5 冷藏車應配備行駛溫度記錄儀。行駛溫度記錄儀應固定牢靠,應能真實反映運輸過程中的貨物
溫度。
5.1.6 運輸生物制品的冷藏車的制冷機組應具備運行自檢功能,車廂內部溫度達到生物制品溫度要求
方可使用,并自動記錄全部檢測信息。
5.1.7 運輸生物制品的冷藏車在運輸過程中應具有定位和運行軌跡、實時溫度等遠程監控系統,并能
自動識別所運輸生物制品的信息,具備第三方監管功能。
5.1.8 冷藏車應配備適宜的消防器材,消防器材應安裝牢固,取、放方便。
5.2 車廂
5.2.1 車廂隔熱材料應吸水性低、透氣性小、導熱系數小、抗腐蝕性好。隔熱材料采用泡沫塑料時,
應選用環保材料、燃燒性能等級為B2 級的泡沫塑料。
5.2.2 車廂應符合食品安全法有關食品容器的規定。
5.2.3 車廂內部應留有充分的冷氣循環空間。
5.2.4 車廂內應設置保證氣密性能的排水孔。
5.2.5 車廂外部應設置緊急報警裝置,其操作按鈕應設置在車廂內靠近后門的側壁上且標識明顯。
5.2.6 運輸生物制品的冷藏車車廂內應多點檢測溫度,測溫點不得少于六個,以保證生物制品運輸安
全,并能獨立顯示、超標告警和實時記錄。
5.2.7 運輸生物制品的冷藏車車廂內溫度應能自動調控、實時顯示、自動報警、自動記錄。
5.2.8 防雨密封性能
車廂應具有良好的防雨密封性。在進行淋雨試驗時,車廂頂部、側壁、門及制冷機與車廂聯接處不
應有滲漏現象。
5.2.9 車廂氣密性能
冷藏車的車廂漏氣倍數要求應符合表3的規定。
表3 漏氣倍數限值要求
廂體的傳熱面積(S) |
漏氣倍數(L) |
>40 |
≤3.0 |
20~40 |
≤3.8 |
<20 |
≤6.3 |
5.2.10 車廂隔熱性能
冷藏車的車廂總傳熱系數應符合表4的規定。
表4 車廂隔熱性能限值要求
類別 |
Ⅰ |
Ⅱ |
總傳熱系數(K) |
≤0.4 |
>0.4~0.7 |
注: Ⅱ類不得用于B、C、E、F類易腐食品冷藏車,Ⅰ類車廂壁厚≥60mm。 |
5.2.11 車廂機械性能
冷藏車車廂強度試驗完成后,車廂各試驗部件不允許有大于12mm的殘余變形,并且試驗部件的變形
不影響其功能,冷藏車的車廂的試驗載荷應符合表5的規定??蛶嚼洳剀嚦?。
表5 車廂機械性能要求
車廂部位 |
度驗載荷 |
前壁 |
0.4GX9.8 |
側壁 |
03GX9.8 |
后壁 |
0.3GX9.8 |
注: G為冷藏車最大載質量,單位kg。 |
5.3 制冷機組
5.3.1 制冷機組的電氣安全性能應符合GB/T 21145-2007 中5.6.5 的規定。
5.3.2 制冷機組的性能系數(COP)應符合GB/T 21145-2007 中5.5.8 的規定。
5.3.3 制冷機組的噪聲應符合GB/T 21145-2007 中5.5.6 的規定。
5.3.4 制冷機組在相應類別溫度下的制冷量,應大于傳熱量Q 乘以系數1.75。
5.3.5 制冷機組與車廂的連接應牢固可靠,不影響車廂密封性能。
5.4 降溫性能
冷藏車制冷機組連續工作,在<4h 時間內,車廂內部平均溫度應達到表1、表2 中規定的溫度,A、
B、C、G 類冷藏車應達到規定溫度的最低值,D、E、F、H 類冷藏車應達到規定溫度的最高值。
5.5 保溫性能
冷藏車車廂內部平均溫度在達到 5.4 條要求的溫度后,保持冷機組連續工作4h,在工作時間內,
車廂內部平均溫度的變化值應≤2K。
6 試驗方法
6.1 淋雨試驗
6.1.1 試驗條件
車廂門、制冷機組電氣控制箱門正常關閉,以汽油機或柴油機驅動的制冷機組必須將其排煙管封堵。
降雨強度≥0.12mm/s,應用雨量計測定降雨量,淋雨試驗臺的人工降雨應能覆蓋車廂及控制箱外部。
6.1.2 試驗方法
冷藏車(發動機怠速運轉)經15min淋雨試驗后,擦干車廂及控制箱外部水,打開門,檢查各處,
應無進水和滲漏現象。
6.2 氣密性能試驗
氣密性能試驗在淋雨試驗完成后、隔熱性能試驗之前進行。
6.2.1 試驗條件
6.2.1.1 車廂內、外部溫度保持在288K~298K 之間。
6.2.1.2 流量計里的空氣溫度保持在288K~298K 之間。
6.2.1.3 車廂內外溫度差保持在3K 內。
6.2.1.4 地板排水孔、蒸發器排水孔預先堵塞,門和通風裝置關閉,供氣管安裝處密封。
6.2.1.5 車廂內外壓力差為100±10Pa,并至少保持3 分鐘。
6.2.2 試驗方法
6.2.2.1 用增壓法利用氣源對車廂內部加壓。
6.2.2.2 用氣密接頭把帶計量裝置的氣源供氣管和壓力計接到車廂上。
6.2.2.3 調節空氣供給裝置,使車廂內外壓力差為100±10Pa,并保持穩定。
6.2.2.4 壓力穩定后,記錄保持此壓力的供氣流量。
6.2.3 數據處理
6.2.3.1 標準狀態修正
所測流量應換算成標準狀況(273K,1.013x105Pa)下流量,對容積式流量計采用公式(7)加以修
正。對其它流量計也應采用相應的修正方法,將測量結果換算成標準狀況下的流量。
式中:
V——標準狀態下的漏氣量,m3/h;
V0——流量計所測的漏氣量,m3/h;
θ——標準狀態下絕對溫度,273 K;
θ0——流量測量處每次測量的空氣的絕對溫度,K;
P——標準大氣壓力1.013x105Pa;
P0——流量測量處測量的空氣的絕對壓力,Pa。
6.2.3.2 標準漏氣量修正
標準狀態下的漏氣量達到或超過42.5 m3/h的冷藏車,對標準狀態下的漏氣量V采用公式(8)加以
修正,用修正后的漏氣量Vt 計算漏氣倍數。
式中:
Vt ——修正后的漏氣量,m3/h;
p——車廂內外壓力差,p = Po P , Pa。
6.2.3.3 車廂漏氣倍數采用公式(1)計算。
6.3 隔熱性能試驗
6.3.1 試驗條件
6.3.1.1 隔熱性能試驗采用車廂內部加熱法時,應滿足以下條件。
6.3.1.2 冷藏車應放置在環境控制室中,環境控制室(車廂外部)平均溫度的變化值應保持在±0.5K
內,車廂內部和環境控制室的平均溫度差為25K±2K,車廂壁的平均溫度(θ)保持在293K±0.5K。
6.3.1.3 在試驗過程中,應保持環境控制室內的空氣連續流通,冷藏車車廂10cm 處的空氣流動速度保
持在1m/s~2m/s。
6.3.1.4 在試驗過程中,車廂內部溫度測量點的任兩點的最大溫度差≤2K,車廂外部溫度測量點的任
兩點的最大溫度差≤2K。
6.3.1.5 為保證車廂內部溫度符合6.3.1.4 的要求,應配置一臺或數臺風扇,風扇的送風量應達到每
小時40 到70 倍車廂容積。
6.3.1.6 車廂空載,內部清潔、干燥, 地板排水孔、蒸發器排水孔處于正常使用狀態,門和通風裝置
按正常方式關閉。
6.3.1.7 車廂內、外部溫度測量點的布置
測量溫度的傳感器應采用防輻射的溫度測量儀器,設在距車廂內、外表面10cm處,在車廂8個內、
外頂角和具有最大面積的四個內、外面的中心各1個。
6.3.2 試驗方法
6.3.2.1 試驗條件達到6.3.1 規定的要求后,應保持≥12h 的穩定期。
6.3.2.2 在穩定期內,車廂內、外部平均溫度的變化值≤±0.3K,穩定期之前的6h 內,其變化值≤±
1.0K。
6.3.2.3 在穩定期開始和結束,應進行兩次熱功率(W)的測量,每次時間≥3h,時間間隔≥6h,兩次
所測得的熱功率(W)的差值應<3%。
6.3.2.4 在穩定期內,最后至少6h 作為測量期,測量車廂內、外平均溫度和總熱功率。
6.3.2.5 測量期開始及結束,車廂內、外部平均溫度的變化值≤±0.2K。
6.3.2.6 車廂的內、外部平均溫度的測量頻次≥4 次/h。
6.3.2.7 如果試驗的數據采集和處理都不是自動進行并作記錄的,則測量期試驗階段應進行≥8h。
6.3.2.8 總熱功率包括熱交換量及風扇產生的熱量。
6.3.2.9 計算本試驗階段車廂的內、外部平均溫度,并按公式(5)計算車廂內外溫差。
6.3.3 數據處理
總傳熱系數按公式(9)計算:
式中:
K——總傳熱系數,W/m2•K;
W——測量期的總熱功率,W;
S——廂體的傳熱面積,m2;
Δθp——測量期內車廂內外溫差的算術平均值,K。
6.4 機械性能試驗
機械性能試驗采用氣袋試驗的方法,也可采用已證明和氣袋試驗方法等同的其他方法。
6.4.1 廂體前壁氣袋試驗方法
采用表5中載荷,通過氣袋均勻的施加在廂體前壁內表面上,如圖1所示。
當廂體前壁內高H≥1600mm 時,S≥0.75H×B。
當廂體前壁內高H<1600mm 時,S=H×B。
前壁內表面施加試驗壓強F應符合表6的規定。
表6 前壁內表面施加試驗壓強
前壁內高 |
試驗壓強F |
H≥1600mm |
F=(0.4G×9.8)/(≥0.75H×B) |
H<1600mm |
F=(0.4G×9.8)/(H×B) |
6.4.2 廂體側壁氣袋試驗方法
采用表.3中載荷,通過氣袋均勻的施加在廂體側壁內表面上,如圖2所示。
當廂體側壁內高H≥1600mm 時,S≥0.75H×L。
當廂體側壁內高H<1600mm 時,S=H×L。
側壁內表面施加試驗壓強F 應符合表7 的規定。
表7 側壁內表面施加試驗壓強
側壁內高 |
試驗壓強F |
H≥1600mm |
F=(0.3G×9.8)/(≥0.75H×L) |
H<1600mm |
F=(0.3G×9.8)/(H×L) |
6.4.3 廂體后壁氣袋試驗方法
采用表.3中載荷,通過氣袋均勻的施加在廂體后壁內表面上,如圖3所示。
當廂體后壁內高H≥1600mm 時,S≥0.75H×B。
當廂體后壁內高H<1600mm 時,S=H×B。
后壁內表面施加試驗壓強F應符合表8的規定
表8 后壁內表面施加試驗壓強
后壁內高 |
試驗壓強F |
H≥1600mm |
F=(0.3G×9.8)/(≥0.75H×B) |
H<1600mm |
F=(0.3G×9.8)/(H×B) |
6.4.4 氣袋試驗方法
6.4.4.1 氣袋應能承受試驗要求的壓力,膨脹后具有在加載方向上至少延伸500mm 的能力,并能將試
驗載荷均勻的施加在試驗部件要求的表面上。
6.4.4.2 氣袋布置在距試驗部件不大于50mm 的范圍內。
6.4.4.3 對于波紋板等不平整的試驗前、后壁面,允許在試驗加載表面前放置一塊厚度≤5mm 的復合
木板。
6.4.4.4 對于對稱結構的側壁,可以只測試一個側面。對于不對稱結構的側壁,選取結構弱的一面進
行試驗。
6.4.4.5 氣袋可以安置在具有垂直結構的框架上,試驗部件均不可以作為該框架的固定支撐。5mm 厚
的復合木板或等同的材料安置在垂直結構側墻上作為框架面板,以便將氣袋的實驗壓力傳遞給框架。框
架面板在車輛縱向方向上,截止在施壓面兩側150mm±50mm 處。在高度方向上,復合木板不能作為廂體頂部機構的支撐。
6.5 制冷機組的試驗
6.5.1 制冷機組的電氣安全性能試驗按GB/T 21145-2007 中6.3.8 的規定。
6.5.2 制冷機組的制冷量試驗按GB/T 21145-2007 中6.3.3 的規定。
6.5.3 制冷機組的噪聲試驗按GB/T 21145-2007 中6.3.6 的規定。
6.5.4 傳熱量Q 的計算
車廂外部溫度為303K,車廂內部溫度為表1、表2規定的溫度,A、B、C、G類冷藏車為規定溫度的最
低值,D、E、F、H類冷藏車為規定溫度的最高值,計算車廂內外溫差Δθ。通過隔熱性能試驗計算出總
傳熱系數K。并按公式(3)計算出傳熱量Q。
6.6 降溫試驗
6.6.1 試驗條件
環境溫度≥303K,車廂內部和車廂外部平均溫度差≤2K,地板排水孔、蒸發器排水孔處于正常使用
狀態,門和通風裝置按正常方式關閉。
6.6.2 試驗方法
啟動制冷機組并連續工作,對車廂外部平均溫度和內部平均溫度進行測量,測量頻次≥1次/30min。
6.7 保溫試驗
6.7.1 試驗條件
環境溫度≥303K,冷藏車車廂內部平均溫度達到5.4條要求的溫度后進行。地板排水孔、蒸發器排
水孔處于正常使用狀態,門和通風裝置按正常方式關閉。
6.7.2 試驗方法
保持制冷機組連續工作4h,在工作時間內,對車廂外部平均溫度和內部平均溫度進行測量,測量頻
次≥1次/30min。
江鈴新凱運寬體冷藏車整車參數: 整車型號:JX5049XLCTGA26 底盤型號:JX1049TGA26 發動機功率:164馬力 駕駛室寬度:2060mm 底盤自重:2250kg 整車尺寸:5990*2270*3255 廂體尺寸:4020*2100*2100
程力汽車公司主要銷售:冷藏車、吸污車、環衛垃圾車、吸糞車、道路清掃車、高空作業車 地址:湖北省·隨州市·南郊平原崗·程力汽車工業園 網站備案號:鄂ICP備18017768號-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