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先從汽車產能是否過剩、汽車產業集中度是否相對偏低、汽車產業是否具備了由“大”變“強”的基礎、區域資源分割阻礙汽車產業發展的程度四個問題入手,對“十一五”末中國汽車產業發展進行甄別。在此基礎上,提出“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總體目標的內在要求、自主品牌建設對汽車產業發展要求和行業結構調整對汽車產業發展的要求。最后,從產業定位取向和產業職能取向兩個方面提出“十二五”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取向。 自首家汽車合資公司成立以來,中國汽車產業已走過了三十年有余的歷史征程。過去的三十年蘊含了無數汽車工業人的熱情與辛勞,也正是這三十年,國人依靠技術引進、自主創新,在大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創造了汽車領域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從年產不足20萬輛的“汽車小國”,到年產1800萬輛、世界第一的“汽車大國”,中國汽車工業令國人自豪,令世界矚目。但在中國經濟發展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國際經濟環境瞬息萬變的情況下,應該“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拋開盲目自喜,正視問題。汽車產業何去何從?不僅關系汽車產業的持續發展,更加關乎整個國民經濟的命運。
“十一五”末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甄別
汽車產業產能是否過剩
2009~2010年,在中國政府強有力擴內需政策支撐下,汽車產業出現了“井噴式”發展,尤其2010年,汽車產量突破1800萬輛。隨之而來的,是政府和業界對行業產能過剩的擔憂。其實,產能過剩應該理解為轉型經濟中所特有的長時間內生產能力遠超出于市場需求的一種經濟現象。如圖1所示,從汽車工業運行歷史數據來看,截止到2010年末,汽車工業資本保值增值率、銷售利潤率、產成品資金占有率、成本費用利潤率、資金利潤率等經濟指標尚未表現出明顯的下滑趨勢。相反,某些指標依然呈現緩慢上升態勢,而能夠直接反應產業過剩的產銷率指標,雖然近兩年下降幅度較大,但仍然保持在0.9以上水平,并未出現長時間內產量遠大于銷量的現象。
歷史不能說明問題。不可否認,車市的繁榮得益于中國特有的激發性大國市場需求,在政策刺激因素驅動下,城鄉市場異常活躍,恰恰掩蓋并加劇了長期以來汽車產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由此帶來的則是汽車制造企業對市場的過度樂觀及其生產預期的上調。基于對未來五年宏觀經濟走勢的判斷,汽車市場需求擴散強度將有所減弱,一方面表現為融資成本上升降低了車企在渠道下沉過程中的需求推動力,另一方面表現為降低流動性所引致的邊際儲蓄傾向上升,降低了城鄉市場消費的需求拉動力。在此情況下,未來五年汽車市場需求平均增長率不可能維持在24%左右。如果考慮到汽車產品結構調整趨勢和企業間博弈的“囚徒困境”現象,“十二五”期間,我國汽車產業將出現結構性的產能過剩,且這種結構性過剩將以城鄉市場矛盾為基本特征。因此,截至“十一五”末,汽車產業基本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但在預期宏觀經濟走勢下,其“井噴式”的發展極有可能成為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導火索。
汽車產業集中度是否相對偏低
如果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顯然,我國汽車工業集中度還處于較低水平。然而,我們在做橫向對比的同時,不能忽略這樣幾個事實:首先,中國是一個快速發展中的大國經濟體;其次,中國的要素資源條件及產業分工水平具有獨特的地緣和人文特征;最后,中國仍然處于市場經濟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階段。忽略此基礎國情,簡單拿產業集中度及企業規模等指標與國外行業、企業相比,更多地將會擾亂國內汽車產業的競爭效率及市場結構。發達國家大部分產業都是經歷了近百年甚至是幾百年的自由市場競爭得以形成當前的市場結構。而在過去三十年,我國汽車產業是以突飛猛進的態勢高速發展的。當前汽車產業集中度以及集中度降低的趨勢是符合這一階段經濟發展要求的。
國內汽車產業集中度高與低的問題,應主要著眼于行業內部有效競爭程度而言,集中度過高與過低均會對行業發展產生不良影響,探索汽車行業集中度問題,首先要解決行業競爭問題。在前期的研究過程中,分別對汽車產業前5位企業、第6~10位企業、第11~20位企業進行了集中度的測量,發現“十一五”期間,以上汽、一汽、東風、長安、北汽為代表的前5位企業集團基本上保持了平衡增長,組織規模良性運行,而對企業規模測度的結果也表明,“第一梯隊”實現了行業有效競爭;而后10位企業則呈現出較為明顯化的行業過度競爭態勢,降低了汽車工業整體競爭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梯隊”集團內部來看,各集團子企業產銷規模表現則差強人意,這是今后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的一個問題。
汽車產業是否具備了由“大”變“強”的基礎
隨著中國汽車產銷量紛紛創下世界之最,產業界、學術界對國內汽車產業加快由“大”向“強”轉變的呼聲甚高。這里要明確“強”應該是一個產業鏈的概念。汽車產業的做強,要基于產業鏈角度考慮,包括整車、零部件等各環節競爭基礎及競爭優勢的提升。從整車生產層面來看,我國現在是汽車“制造大國”。“量”的要求基本上已經達到,“質”的方面,從行業整車生產技術效率測算結果看,“十一五”期間,我國整車生產技術效率基本上呈“W”行發展趨勢。2005年以來,我國汽車產業發展“一波三折”,在規模效率不斷改善的前提下,開始注重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方面的提升,且2009年面對高漲的汽車消費需求,整車生產企業積極引進更為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更加科學的管理方法,極大地改善了企業的技術效率,可以說,為汽車產業的整體“做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汽車零部件生產層面來看,目前其銷售收入約占汽車產業總銷售收入的35%左右。得益于國內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初步形成了相對完備的零部件制造體系。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企業普遍實力較弱、技術水平低下、生產規模與組織規模較小,缺乏參與全球產業鏈競爭的整體優勢,基本上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環節,尚不具備與跨國企業相抗衡的競爭力。從零部件行業技術效率測算結果來看,“十一五”期間,我國汽車零部件生產技術效率整體上呈現“M”走勢,在國內市場大發展的初始階段,憑借巨大的市場需求以及生產靈活性,零部件生產企業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一方面隨著企業數量急劇增加,市場競爭激烈程度深化;另一方面整車生產企業實行縱橫向一體化戰略,逐漸將零部件生產內化為企業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零部件工業企業的發展,導致了零部件生產技術效率的大幅下滑。汽車零部件工業發展的短板直接制約了我國汽車工業“做強”,只有在零部件工業生產取得實質性飛躍,我國汽車“強國夢”才有可能實現。
區域資源分割阻礙汽車產業發展的程度
過去幾年來,由于獨特的產業特性,汽車領域的區域資源自由流通的人為限制較為普遍。作為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支柱,地方保護主義傾向嚴重。產業不是產業、集群不是集群的現象非常普遍,直接影響了汽車工業,尤其是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的整體效率。經測算,京津冀的區域資源分割程度最高,為0.00257,長三角地區僅為0.00031,如果京津冀地區區域資源自由流通提高1個單位,則汽車產業能得到3個單位的效率值改善。
“十二五”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要求
自主品牌建設對汽車產業發展要求
通過技術創新、組織創新鼓勵汽車自主品牌的發展是一個長期趨勢。鼓勵自主品牌建設,首先要明確當前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發展的動力源自內需還是外需?長期來看,國際市場的波動常態以及世界各國對汽車產業保護主義的“再抬頭”,決定了依靠外需帶動自主品牌的發展是極不現實的。這種“以外為主”到“內外兼顧”再到“以內為主”的發展路徑對汽車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自主品牌在未來五年內繼續優化產品結構,找準市場需求激發點。一方面通過加大開拓農村市場力度,實現細分市場占有率質的突破;另一方面加大自主研發力度,強化關鍵零部件自主開發能力,集中優勢力量,積極主動融入全球零部件產業鏈中,逐步實現市場結構的優化以及市場勢力的滲透。
行業結構調整對汽車產業發展要求
關于行業結構調整,有兩層含義。一是“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及的相關行業結構的整體調整,二是汽車行業內部結構調整。根據“綱要”,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任務是“保增長、促穩定”。這從外圍層面為汽車產業發展提供動力;從相關行業結構調整層面看,節能減排是對高耗能行業的整體要求。如圖4所示,據汽車產業發展對相關行業需求拉動分析,電力、通用設備制造、石油加工、煉鋼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短期內限制了汽車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有助于汽車產業結構轉型。從汽車行業內部調整看,對行業市場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的調整是“十二五”期間一項艱巨的任務,隨著經濟階段的進一步演進,產業集中度以及產業縱橫向一體化程度均需要提升和改善,為成為“汽車強國”創造條件。
“十二五”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取向
汽車產業定位取向
“十二五”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更是汽車產業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綜合評估未來五年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我國汽車產業仍然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但是增長速率有所緩和。
未來五年,汽車產業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但是發展形式上有所調整,“以質帶量”,綜合表現為“支柱產業+新興戰略產業”。為此,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重視產能過剩預警機制的建設。盡管現階段,汽車產業并不存在當期產能過剩的征兆,長期內仍然具有潛在產能過剩的可能。加快汽車產業市場競爭機制的完善,相關職能管理部門盡快實現對汽車產業的供應鏈管理,重視信息化的建設。第二,加快破解區域資源壁壘的步伐。由于我國特殊的經濟發展路徑,地方行政力量的介入使得原本復雜的汽車工業發展態勢更為繁雜,盡快實現區域資源的整合,推進行業整體競爭優勢的提升。第三,營造產業創新體系建設環境。未來五年,是技術創新和技術整合的時代,加快自主品牌的研發進程,培育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體系。
汽車產業職能取向
在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整體形勢下,汽車產業發展對電力、通用設備制造、石化等行業需求拉動效應最為明顯,最高值超過6%,而對金融、商務服務業的需求拉動力僅徘徊在1%多,折射出現階段我國汽車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扮演的仍然是“制造商”角色,而且是高耗能的制造商。這與“十二五”綱要發展要求相悖,不利于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同時,在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責任消費理念不斷樹立并強化的前提下,預計未來五年將是汽車產業角色大轉變的時代,經濟結構的高度“軟化”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服務業是體現一國整體實力的集中表現。實現由“制造商”向“服務商”職能的轉換,有助于汽車產業深入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助于培育創新型服務體系和技術體系。實現汽車產業由“大”向“強”的轉型,不僅要促進整車和零部件環節的橫向有效分工,更主要的是實現產業鏈的縱向延伸,逐步強化包括金融、租賃、咨詢、商務等在內的后服務體系。 |